商品名称:正版包邮纸磨坊图书《 夏(上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许大雷 华夏文明经典名著,比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更具价值的传世小说
商品销量:
收藏数量:
店铺名称: 纸磨坊图书音像专营店
旺旺: 纸磨坊图书音像专营店
公司名称:
行业: 书籍音像/
地址: 北京北京市
店铺名称:纸磨坊图书音像专营店
文摘
序 发现河东
许大雷
《发现河东》五节文字本来分别写于小说中五个“传说”之前,以作为思想引读并组成本人的五卷(隐性)小说模式。有文学理论界朋友说:这是标准的复调叙事文本,但也有一些文学界朋友却极力主张将这些文字删掉,认为它是对思想即小说意义的炫耀,是不自信的表现,就像炫富的土财主将沉重的金饰悬挂于脖颈和腕上。而我固执地认为它对小说有独特意义,应该保留。但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提取呈现于此,以此为序。
一、我的“河东”
坎坎千秋兮
乃我尊堂
泱泱万世兮
乃我河疆
悠悠天地兮
唯我炎黄
煌煌日月兮
唯我华章
这是我的小说《夏》里那部电视剧《大河东》的主题曲,它像一条河从我心头流过,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写这部小说?我每次对自己的回答都是,家乡越来越成为一个不解之谜,而这个谜里令人震撼地藏着中国人的很多秘密。
家乡在黄土高原深处,属于黄河中游流域,那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由北向南呼啸而来,在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绕着中条山往东一拐,从此开始了“天下黄河向东流”的奔向大海的伟大征程,而这片被母亲河怀抱的土地就是我的家乡,它叫“河东”,是一片很神圣的土地。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它只是农村,生产着小麦和棉花。
面对家乡,我永远是孩童,所以就童言无忌。我从小不喜欢家乡,既不喜欢家乡人浓眉大眼、宽宽的额头、方正的脸庞、敦实的身躯那种相貌,也不喜欢他们说话时的大嗓门及像土地一样厚重沉闷的音质,尤其不喜欢他们总是抬头挺胸地匆匆行走、坐下就说话、说完就走的样子,以及他们说话时皱着眉头、似乎时刻准备与人吵架的那种火急火燎的气质。当然,我最不喜欢家乡的气候。不论春夏秋冬,它总是风尘蔽天。如果下雨,便满世界的泥汤,如果下雪,房子和树木都被雪遮盖成雪包,使人找不见回家的归途。人们于是渴望晴天。但当太阳明晃晃地在头顶一照,那种家乡特有的让人恶心的燥闷之热,会使人瞬间想到家乡最难熬的夏天。对于家乡河东来说,夏天是一关。头顶一轮炎阳,眼前是无边无际的金黄的麦地。但是,这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小麦——丰收的景象,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喜悦,而是绝望:弯着腰在地里割麦子的人不时看着地边地头那些零零散散的枣树、杏树、桃树、李树,尤其是柳树和槐树,希望割到地头跑过去在树下抢个位置歇歇凉。但是,这些树显得比人更热,所有的叶子都像婴儿的拳头一样蜷曲起来,使要命的阳光凶猛地一股一股地从天空喷洒下来,就像战场上敌人的喷火器喷出来的火焰,它彻底打消了割麦子的男女老少们在树下歇凉的企图。于是,大家便围在刚从路边旱井里打上水的一个个铁桶周围,拿起比半个西瓜大得多的水瓢舀一瓢就喝,不管水里有多少草梗或摇头摆尾的虫子,都不会阻止人们的狂饮。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离开家乡,逃离这个可怕的夏天。我的阴谋被我的聪明完成了,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进了城市。但今天我才明白,我逃离的家乡里有世界上最好的麦子,而我逃离家乡的那个夏天,恰恰是家乡人最为自豪的季节:家乡世世代代就靠这世界上最好的小麦和棉花活着呢!
但那个时候我哪懂这些?我对家乡印象很坏,并把对家乡全部的坏印象都凝聚在对家乡夏天的记忆里,我认为家乡的人都是夏天这个王八蛋生的孩子——我就是夏天的一声雷从母亲腹中震落下来的一个人——我在讨厌家乡人的同时其实更讨厌自己:我觉得家乡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永远结束不了的夏天,他们的个性像火,一遇风吹草动就会燃烧起来,不仅特别较劲,而且往死里较劲,实在较不过去,就把你“烧”了。于是,我—— 选择了一种最不伤害自己的并很过瘾的方式——从小用讲故事的方法表达我对家乡的质疑和不满,这使人们发现了我讲故事的才华,而在别人的夸奖中我的故事越讲越多并越来越精彩,最终使我走上文学道路。等我自以为成熟,我发现,家乡不仅盛产世界最好的粮棉,而且盛产独一无二的故事,它是最有中国味的但迄今为止中国人没读过的故事,可以想象我的兴奋。
家乡的确很神圣,但这个概念是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深入、阅历的广泛,一点点在脑子中形成的,而直到知命之年的今天,这种神圣感才逐渐在我大脑中幻化为对家乡那片土地的敬畏:家乡的历史非常遥远,可以说遥远到人类和中华民族最初的起点,它不仅有女娲抟泥造人的神话,有四千五百万年前曙猿进化为人类、一百八十万年前燃起人类第一把火的科学考证,而且有黄帝打败蚩尤于解州盐湖、后稷教民稼穑、嫘祖养蚕、华夏征服万邦、尧舜禹建立中国的传说,及对传说的记载和传说的遗址,仅这种华夏远古文明遗址的数量就占全国多半。同时,可信的历史典籍上对家乡河东的记载更证明着家乡对于中华根祖的意义,比如商朝名相傅说创造版筑术(创造中华打墙盖房的建筑经验)、春秋时猗顿创造经商术(创造中华经济生活经验)、孔子的得意弟子卜子夏在河东一生办学(创造中华教育经验)、三家分晋(结束春秋开启战国创造中华政体经验)、大儒荀子创造儒法结合的思想(创造中华治国思想)、韩非把法家思想发展到巅峰(使秦始皇统一中国从此开始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等等。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家乡河东仍源源不断地出现着名震千古、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家族和人物,其中名臣和才子累世的家族是:出现了近百个宰相的裴家、涌现出王通王绩王勃的王家、薛仁贵薛家、柳宗元柳家,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无法超越的文化文学巅峰时代的巨匠是,汉代司马迁、“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盛唐大诗人王维和王之涣、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宋代史学巨擘司马光、元曲鼻祖关汉卿,等等。其实,对历史上这些才子巨匠,家乡河东人在以他们作为自豪的同时,并不认为他们最能代表家乡,家乡人更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里有尧舜禹”。看来,家乡河东人更崇拜创世纪的帝王,或者说更崇尚更伟大的东西。
在中国文化学术界,一些专家偶然撞上河东根祖文化话题后,其中不少迷上河东根祖研究一发不可收拾的人,但真正狂热地研究河东根祖文化的人主要还是河东智者。他们的研究功不可没,但有时候也会让人们捧腹大笑,因为他们能把人类所有“根源”都“整”到“河东”。曾有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我,“韩国人是否也是河东人的种?”我问,“为什么?”朋友说,“韩国人把中国的端阳节、孔子等都整到他们那儿去了,这种思维和气派就是河东人风格。”我也开玩笑说,“我要纠正一下,应该是华夏人风格。按河东人的说法,韩国人、日本人都是河东人,不,是华夏人。就说日本人吧,据说在古时,河东一部分不孝子孙被赶走了,他们背着烧饼跑到日本那个地方,为了纪念一种东西,日本的国旗现在还是个圆坨坨。”当我说到河东人经过考证,确定欧洲人、印第安人等都是河东这地方远古时逃亡海外的不孝子孙时,朋友们的眼睛瞬间瞪若铜铃。
还是那句话,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拂之不去的还是家乡的夏天,那种炎热、闷热、燥热和无可躲藏,那种并存着绝望、渴望、希望和丰收的喜悦,那种多疑、骚动、较劲及一触即发,似乎夏天已经成为家乡河东人的血液或基因,它不仅燃烧着家乡人的命运,而且燃烧着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未来,它成为家乡的象征,而当我时时想到中华民族就是遥远的万邦时代华夏族征服万邦后建立起来的民族,中国第一个朝代就是在家乡河东建立起来的夏朝,我毛骨悚然,豪情万丈。
从历史回到今天,一个现象令人费解,对历史上的河东,人们的印象是,它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智慧的、创世纪的先祖,但对今天的河东,人们却觉得河东人心眼多,有股不可一世的劲头,很难打交道,为此讨厌他们,提防他们。这使我一直想,究竟什么才是我父老乡亲的样子?*祖先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个来自中国学术界和世界学术界的声音使我震惊——全世界所有民族的远古文化都已成为历史,只有中国文化没有断根断源,它依然根深叶茂,香火绵绵,正活跃在今天的中国大地,而代表性地域就是河东——这个思想不仅震撼了我和*思想世界,而且拯救了被中国淡忘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乡河东。我看到文化精英分子纷纷积蓄力量,企图寻求并重建华夏根祖文化,在全国掀起华夏根祖文化风暴,我感觉到中国根祖圣地河东的真相即将在中国和世界面前还原,我被突然到来的“神圣的家乡”搅得心神不安,开始深度思考家乡河东的一系列问题,我被家乡的现象惊得目瞪口呆:直到今天,即商品经济的今天,家乡河东依然坚定地信仰着耕读传家、读书做官,爹娘拼命种地,儿女拼命考学,然后进城当干部、做官,这才算人生功德圆满;在衣食住行上,比如织布、盖房这些事,家乡很多人依然使用着几千年前祖先的方法;提到发展经济,家乡人首先想到的还是栽树喂猪这些办法,还是猗顿那一套——我就是在这种生活中长大的——是什么力量使家乡人能把先祖的经验和精神坚持到今天?这是落后是保守还是先进?他们与时代那些进步的东西是怎么结合的?中国河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河东”是家乡那片地方还是那儿的人?*祖先是不是这个样子?他们将走向哪里?还能走多远?他们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而当我与他们探讨这些问题时,他们的回答让我吃惊,“说这些虚里巴叽的东西不顶吃不顶穿,有什么意思?”于是我又发现,河东及河东人的意义,都是别人挖掘出来并强加上去的,而河东人自己,只是那样真实地从远古活到现在。那么,他们内心的力量是什么?如果他们是最后的华夏人,他们的精神可以代表中国人精神中最深刻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
我不敢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我解不开“河东”之谜,于是就编织了《夏》这个故事,企图通过活着的现代河东人的思想言行寻找华夏先祖精神习性的蛛丝马迹,找到华夏的昨天和今天的联系,以及和未来的联系,找到它像黄河一样混沌地从远古奔流到今天的痕迹,以及那个河体和流象。我把家乡叫作“河东”——这只是我的河东——而在我这个故事里,“河东”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甚至就不是地域概念,而是“不死”的华夏人种,他们的足迹将遍及中国每寸土地,甚至地球每个角落,他们那种夏天一般的性格将炽热地蔓延到每一个所到之处。
坎坎千秋兮
颂我尊堂
泱泱万世兮
拓我河疆
悠悠天地兮
壮我炎黄
煌煌日月兮
谱我华章
天大地大
吾心飞扬
小说中电视剧《大河东》的主题曲再次在我心头响起。
面对家乡,我永远是孩童,所以就 童言无忌。我从小不喜欢家乡,既不喜欢家乡人浓眉大眼、宽宽的额头、方正的脸庞、敦实的身躯那种相貌,也不喜欢他们说话时的大嗓门及像土地一样厚重沉闷的音质,尤其不喜欢他们总是抬头挺胸地匆匆行走、坐下就说话、说完就走的样子,以及他们说话时皱着眉头、似乎时刻准备与人吵架的那种火急火燎的气质。当然,我最不喜欢家乡的气候。不论春夏秋冬,它总是风尘蔽天。如果下雨,便满世界的泥汤,如果下雪,房子和树木都被雪遮盖成雪包,使人找不见回家的归途……
“面对家乡,我有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成了我心中的‘河东之谜’,于是我就编织了《夏》这个故事,企图通过活着的现代河东人的思想言行寻找华夏先祖精神习性的蛛丝马迹,找到华夏的昨天和今天的联系,以及和未来的联系,找到它像黄河一样混沌地从远古奔流到今天的痕迹,以及那个河体和流相。我把家乡称为‘河东’——这只是我的河东——而在我这个故事里,‘河东’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概念,甚至就不是地域概念,而是‘不死’的华夏人种,他们的足迹将遍及中国每寸土地,甚至地球每个角落,他们那种夏天一般的性格将炽热地蔓延到每一个所到之处。
内容简介
另一种乡愁故事:审视故乡
黄河文明的现代思考
该书通过两代河东人的故事,描写黄河流域的人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独特的人格特征和人性构成。小说力图通过人性的地域性,揭示一些世道人心的真相,从而折射整个华夏人的人格构成。小说结构庞大,个别地方理性探讨大于情节发展,展现了特定文化和文明 的别样风貌
作者简介
许大雷,一九五八年生,山西大学中文系七七级。《山西青年》杂志原主编。创作出版小说《农历七月》《倾盆大雨》《疼痛》《最后一场大雪》《面瘫》《解救》《清晨的闹钟为什么不响》《广场与歌手》《打开门,家里坐着一个人》(公寓系列)《女儿的三种表情》等多部;创作出版报告文学多种,共计数百万字。 合,一个人敢打东京,但武松,总让我从心底生出一丝寒意。
湖北仙桃 ID279081 :
免疫力低怎么提高免疫力孢子粉的副作用
评论时间:2025年05月17日
河南三门峡 ID333290 :
赤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粉瞑眩反应
评论时间:2025年05月17日
甘肃金昌 ID559302 :
质量好。在这家买过好几次了,挺好的
评论时间:2025年05月17日
Q:网上选的是A(款),要求配送B(款),是否可以??
A:纸磨坊图书音像专营店配送商品时选择的商品为准。建议您退、换货后重新选择。
Q:什么是无理由退换货?
A:咱们国家新消法规定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通过“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购买了商品有权在收到商品的次日起七日内退货,而且不需要说明理由哦。
Q:商品包括哪些?
A:商品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其作品的图书、电子书、音像作品和软件。